首页> 恐怖灵异> 世子稳重点> 第912章 废行之争

第912章 废行之争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www.dingdian888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     第912章废行之争
    「新政司」这个官署是临时性的,它存在的时间期限,到新政完成修正工作后便可撤销。
    新政司隶属政事堂之下,里面的成员是由政事堂的宰相们以及一些下过民间的普通官员构成。
    这个官署看似没有任何权力,只是研究理论工作,但政事堂和朝堂上的群臣都很清楚,它的含金量绝非表面看上去那麽简单。
    古代新科进士被取士之后,有的被调任地方任知县,这属于后台极硬的,有的直接在京城为官,这些人后台更硬。
    还有一种存在争议的方式,那就是入翰林院当编修,修史,修帝王实录,批注圣贤经义等。
    这种看似没有前途的枯燥的工作,实际上它的含金量却是最高的,古往今来许多宰相内阁首辅等,他们最初的起步都是从翰林院当编修开始。
    如今大宋的新政司,差不多也是跟翰林院同样的性质。
    甚至比翰林院的含金量更高。
    新政司官员,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新政修正工作,这对官员本人来说,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场资历。
    将来新政修正完毕,新政司撤销,里面的官员仍然能得到重用的,不管在任何场合,只要亮出资历,我曾经入新政司为官,直接参与大宋新政修正,这条资历亮出来,绝对能上桌吃饭,而且不会坐小孩那桌。
    甚至于,以后朝廷政事堂官员更迭,这些入过新政司的官员,肯定将优先考虑,而进了政事堂,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宰相。
    郑朝宗没想到,自己有生之年居然如此幸运,竟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脑袋。
    他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奉议郎。
    「奉议郎」这种官儿,怎麽说呢?汴京城里随手一抓,大约能抓出几百个奉议郎,领着朝廷每月发给的俸禄,吃不撑也饿不死,想用权力贪点钱,手里却丁点儿权力都没有,搞钱都没办法搞。
    如此平凡的一个人,就因为态度认真了,写了一道数万字的奏疏送到了官家的桌案上,奏疏里面说了几句实话,浅谈了一下自己对新政的见解,然后,郑朝宗一飞冲天了。
    此刻的赵孝骞坐在新政司内,翘着二郎腿,微笑注视着殿内的群臣。
    今日在座的都是新政司官员,他们分别由政事堂的宰相和下过民间的官员组成。
    殿内的气氛不算和睦,此时正有两人当着赵孝骞的面,吵得面红耳赤。
    「『青苗法』之实施,事实证明是弊大于利的!民间百姓所受不法官员之荼毒,大多因『青苗法』而起,官府逼迫百姓借高利贷,百姓不借都不行,来年百姓还不上,只能卖田卖屋,倾家荡产。」
    「故而,『青苗法』其实根本就是恶政,官家,臣以为,若欲修正新政,先必废除恶政,『青苗法』当立即废止,如此,百姓才可得新政之惠利。」
    说话的人是苏辙,老头儿六十多岁的年纪了,吵架时还是中气十足,嗓音洪亮。
    这把年纪,还有如此精力与底气,赵孝骞实在不敢想像苏辙年轻时是多麽暴躁。
    一把砍刀从汴京御街砍到大相国寺?
    苏辙的见解倒是没有什麽倾向性,他是旧党领袖,本来对王安石的诸多新政条款存在抵触心理,但赵孝骞曾与他深聊过关于新政的话题。
    谈论新政时,不要带上个人的情绪,和党派的偏见。
    大家纯粹就事论事,有理有据,言中有物。
    赵孝骞的话,苏辙听进去了,此刻他提出的废止「青苗法」的观点,确实比较中肯客观。
    苏辙是真心觉得青苗法是恶政,不应该继续实施。
    此刻与苏辙争吵的人正是郑朝宗。
    郑朝宗被调任新政司后,认真揣度过官家晋升他的原因。
    他认为官家看中他的不一定是对于新政的见解,同样的见解,郑朝宗曾在汴京也听人说过,天下如此大,有见识有智慧的人太多,郑朝宗不见得是最出众的那一个。
    所以官家看中他的,应该是他不畏强权,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特点。
    于是在调入新政司后,郑朝宗索性就放飞自我了。
    既然官家看中了他的特点,那麽他就要把特点发扬光大。
    从今以后,他就是大宋朝堂里的一只小泰迪,怼天怼地怼空气。
    当朝宰相,未尝不可怼一怼。
    当着赵孝骞的面,郑朝宗丝毫不觉得自己位卑言轻,而是勇敢地跟苏辙吵了起来。
    「苏相公的话,请恕下官不敢苟同。」郑朝宗先朝苏辙躬身行礼,以表礼数,但话里的锋芒却丝毫不假掩饰。
    「《春秋》云:『夫有以噎死者,欲禁天下之食,悖。』苏相公刚才的话,下官以为便是典型的『因噎废食』。」
    苏辙一怔,接着勃然大怒,为了怼他,居然引经据典,还用上成语了,欺人太甚!
    「竖子安敢……」
    话没说完,赵孝骞作为围观群众兼裁判及时出来制止:「子由先生,新政司内无大小尊卑,一切拿事实说话,吵架争执可以,不能发火哟。」
    苏辙深吸了口气,朝赵孝骞行了一礼,然后愤愤地指了指郑朝宗,以示警告,冷冷道:「你接着说,老夫洗耳恭听!」
    郑朝宗显然打算当泰迪当到底了,闻言毫无惧色地道:「下官以为,『青苗法』并非恶政,它的本意是善的。」
    「大宋的农户靠天吃饭,但大宋境内每年有天灾,如若遇到天灾,地里没了收成,百姓家破人亡,不得不沦为流民,而流民若是聚集起来,动辄十数万,甚至数十万,对大宋社稷无疑是个极大的威胁。」
    「『青苗法』的存在,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威胁,天灾无法避免,但朝廷和官府却可为农户兜底,哪怕地里颗粒无收,官府借给农户粮食,种子和钱财,帮他们度过难关,敢问青苗法何错之有?」
    苏辙冷冷道:「可事实是,民间百姓家破人亡者,大多因青苗法而起。」
    郑朝宗微笑道:「苏相公,我们现在说的是青苗法本身的善恶,您说的『恶』,其实与青苗法无关,是地方上的官员做的恶,问题不在青苗法上。而在实施它的官员身上。」
    苏辙不服气地道:「新政只能通过地方官员来落实,官员假借新政之名,行盘剥百姓之恶事,吏治如此败坏,非一朝一夕能解决,既如此,何不废除青苗法,让地方官员再也无法打着新政的名义做恶。」
    郑朝宗叹道:「下官还是那句话,『因噎废食,悖也』。」
    「地方官员做恶,朝廷和官家会拿出举措,针对和整顿吏治,尽最大的可能消除地方官员的『恶』,而苏相公,却索性把青苗法一刀斩断,是不是太粗暴了?」
    「要知道,若能整顿吏治,朝堂和地方官场清明,『青苗法』能顺利落实下去,每年不知能救多少受灾的百姓农户,而苏相公一番话,却将无数百姓的生路斩断了,下官以为,实为不智。」
    苏辙张了张嘴,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。
    不得不承认,郑朝宗的这番话很中肯客观,而且思路和逻辑都很清晰,他将问题的源头看得很清楚。
    「恶」的源头,不是新政本身,而是落实新政的地方官员,以及各地庞大的官商地主利益勾结的关系网。
    一味地废除新政,却无视地方上的利益关系网,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。
    就算新政废止了,地方上的官员和商贾地主们想要盘剥百姓,总能想到各种手段和理由,百姓依然身处苦难之中,朝廷根本没有解决问题。
    郑朝宗的话,引得殿内许多人缓缓点头。
    抛开新党旧党的立场不论,郑朝宗的话没毛病。
    赵孝骞望向章惇,道:「子厚先生如何看?」
    章惇沉思片刻,道:「臣赞同郑朝宗之见,朝廷要解决的问题,不在新政,而在实施新政的地方官员。」
    赵孝骞又望向苏辙,含笑道:「子由先生觉得呢?」
    苏辙沉默半晌,才不甘不愿地道:「刚才是臣想得偏差了,确如郑朝宗所言,因噎废食,悖也。」
    郑朝宗紧接着朝赵孝骞行了一礼,道:「臣今日方知,官家当初设立监察府,是何等的明智且富有远见。」
    「天下事,悉决于官家和朝廷,朝廷任用官员,官员治理百姓,这其中最大的问题,莫过于天高皇帝远,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作为,很难及时察觉。」
    「而监察府的设立,便弥补了这个缺陷,天下官员从此有了朝廷的及时监管,或许不能完全杜绝不法,但却能改善太多。」
    「地方官员有了顾忌,便不敢肆无忌惮,朝廷也能及时得到地方官员所作所为的反馈,决定任免奖惩。」
    郑朝宗加重了语气,似乎不仅为了说给赵孝骞听,也为了说给殿内的宰相们听。
    「先肃吏治,再行新政,解决了根源问题,新政如何落实,其实已不算问题,这个顺序无比正确,官家英明!」
    (本章完)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猜你喜欢: 漫漫长夜 风起白蛇 卧底?不可能!老六他没毛病 东京:兔子警官和她的邪恶搭档 长青仙尊 寒门医女:别人练武我修仙 一柄陌刀压大唐 你不努力我怎么当上海贼王? 我才是徒弟们的随身老爷爷? 带着空间,躺平青石湾 铮铮大宋 开局退婚十个未婚妻 开局长生帝族,你让我寒门逆袭? 人在欧洲,我是古董军火商 我在医院当卷王,阎王见了都摇头 万人嫌是天生剑骨?全宗跪求她回头 嫁给前夫小叔后,我被撩疯了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让你相亲警花,你逮通缉犯!
验证码: 提交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