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www.dingdian888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马寻好像知道朱元璋和常遇春成为亲家的原因了,单纯就是因为骨子里的志趣相投啊。
我马家最多杀人跑路,自家老姐变成现在这样,肯定也是受了朱家的影响。
明面上的黄金五千两,按照现在的规矩,那就是...
朱标笑了笑,随即说道:“真人,你且去安排吧。若是他真愿还俗,朝廷自当有安排。”
柯芳启应了一声,却还是忍不住皱眉,“太子殿下,此事还需谨慎。毕竟他如今还是出家人,若贸然让他还俗,恐怕惹人非议。”
朱标摆了摆手,道:“无妨。他若真能为朝廷所用,些许非议算得什么?再者,我朝开国之初,不拘一格用人才。你去安排便是。”
柯芳启只得应下,转身离去。
朱标望着柯芳启的背影,眼中闪过一丝深意。他转头看向马寻,道:“国舅,你可曾见过那道济?”
马寻摇头,“未曾谋面。只是听闻他行事古怪,不拘一格,颇有几分济世之心。”
朱标点头,“正是如此。此人虽为僧人,却行事洒脱,心怀苍生。若能为我所用,倒是大有可为。”
马寻心中一动,试探着问道:“殿下可有安排?”
朱标微微一笑,“自然是有的。你且去安排他入宫,先让他见见我父皇,再谈其他。”
马寻拱手应命,转身便要离去。
“等等。”朱标忽然叫住他,“此事不可张扬,你亲自去办,切莫走漏风声。”
马寻点头,“明白。”
他转身离开文华殿,心中却已开始盘算起来。道济此人,若真如传闻所说,那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但问题是,此人性格古怪,未必愿意入仕。更何况,他如今还是出家人,贸然让他还俗,恐怕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
不过,既然太子已经开口,他便只能照办。
马寻出了宫,直奔天台山而去。
一路上,他思索着如何与道济交涉。此人若真如传闻所说,那定然是个极难对付的角色。但他也明白,若能将此人拉入太子阵营,对于太子来说,无疑是一大助力。
天台山位于浙江境内,山势险峻,云雾缭绕。马寻一路风尘仆仆,终于在第三日清晨抵达天台山脚下。
他并未惊动地方官员,而是独自一人上山,直奔天台寺。
天台寺虽不如少林、灵隐那般闻名,但在江南一带却颇有名气。寺中僧人不多,但个个修行精进,道济便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。
马寻在寺中住下,等待道济的接见。
整整三日,道济未曾露面。
直到第四日清晨,马寻才终于在寺中偏殿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僧人。
道济看起来年纪不大,三十出头的模样,一身粗布僧衣,脸上带着几分懒散笑意。他坐在蒲团上,手中拿着一只破扇子,轻轻摇晃。
“施主远道而来,不知所为何事?”道济开口,声音清朗。
马寻拱手行礼,“在下马寻,奉太子殿下之命,特来邀请大师入京。”
道济微微一笑,“太子殿下?可是那位未来的皇帝?”
马寻点头,“正是。”
道济轻笑一声,“太子殿下要我做什么?”
马寻道:“太子殿下听闻大师心怀天下,愿为民请命,特请大师入京,共商国是。”
道济摇头,“我不过一介僧人,岂敢妄议国事?”
马寻正色道:“大师此言差矣。大师虽为僧人,却心怀苍生,行事不拘一格,正是太子殿下所欣赏之人。太子殿下愿以礼相待,望大师能为天下百姓出一份力。”
道济沉吟片刻,忽然笑道:“太子殿下倒是有趣。他可知道,我是个不守规矩的人?”
马寻道:“太子殿下正是欣赏大师的不拘一格,才特命在下前来相请。”
道济看着马寻,眼神中多了一分认真,“马国舅,你可知道,若我答应入京,便意味着我必须放弃出家人的身份?”
马寻点头,“太子殿下已有安排,若大师愿意入仕,朝廷自当为其安排官职。”
道济轻叹一声,“我本无意功名,只愿行善积德。但若太子殿下真有心为民,那我倒是可以一试。”
马寻大喜,“大师愿意入京?”
道济点头,“我愿意一试。”
马寻拱手深深一礼,“多谢大师。”
道济笑道:“不过,我有个条件。”
马寻一怔,“请讲。”
道济道:“我要见一个人。”
“谁?”
“张三丰。”
马寻脸色微变,“大师要见张真人?”
道济点头,“张三丰乃当世高人,我久闻其名,一直未能得见。若要入京,我必须见他一面。”
马寻沉吟片刻,最终点头,“好,我替大师安排。”
道济满意地笑了,“那就一言为定。”
马寻回到京城后,立刻将此事禀报朱标。
朱标听后,沉思片刻,道:“张三丰近日正在京城,我可安排他们见面。”
马寻点头,“多谢太子殿下。”
朱标看向马寻,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国舅,你可知道,我为何要请道济入京?”
马寻摇头,“请殿下明示。”
朱标缓缓道:“我父皇虽信佛,却更重儒。江南士绅多为儒门子弟,若我能在太子府中安排一位僧人,既能安抚江南士绅,又能借其之名,宣扬太子仁德。道济此人,行事不拘一格,正好可用。”
马寻心中一震,终于明白朱标的用意。
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招揽,而是一场政治布局。
朱标继续道:“你去安排,让道济与张三丰见面。我要让天下人知道,太子府中,既有儒门之士,也有佛门高僧,更有道门真人。我要让天下人相信,我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。”
马寻拱手应命,“属下明白。”
朱标满意地点头,“去吧。”
马寻离开文华殿,心中却已明白,这场棋局,才刚刚开始。
朱标安排妥当之后,便召见了道济。此时道济已随马寻入京,虽身着僧衣,却未显拘束,反倒一副闲散模样,似是来游历一般。
朱标见其步入殿中,目光如炬,细细打量。道济虽不拘礼法,却也不失礼数,向太子微微合十,道:“贫僧道济,拜见太子殿下。”
朱标微微一笑,道:“大师不必多礼,本宫久闻大师之名,今日得见,实为幸事。”
道济淡淡一笑,“殿下抬爱,贫僧不过一介山野僧人,岂敢称名?”
朱标示意其入座,道:“大师不必自谦。本宫听闻大师曾于天台山行善积德,惩恶扬善,实乃佛门中人之楷模。”
道济坐下后,依旧神色淡然,“贫僧所做之事,不过是随心而行,谈不上楷模二字。”
朱标点头,“大师所言极是。然则,本宫今日请大师入京,并非只为听闻大师之名,而是希望大师能为朝廷出一份力。”
道济微微一怔,随即笑道:“殿下之意,是想让贫僧还俗入仕?”
朱标坦然道:“正是如此。大师若愿入仕,朝廷自当重用。太子府中,亦需有大师这等人物,以辅本宫。”
道济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殿下厚爱,贫僧感激不尽。只是贫僧虽愿为民请命,却未必适合官场。若入仕途,恐难施展所学。”
朱标笑道:“大师多虑了。本宫并非要大师参与朝政之争,而是希望大师能以己之力,为百姓谋福。朝廷有难,大师可直言进谏;民间有苦,大师可为民请命。如此,便是本宫所求。”
道济看着朱标,眼中闪过一丝异色,“殿下此言,可是真心?”
朱标正色道:“本宫所言,句句出自肺腑。”
道济沉思良久,终是点头,“既然殿下如此诚意,贫僧愿试一试。”
朱标大喜,“大师肯应允,实乃朝廷之幸。”
道济却道:“不过,贫僧有一事相求。”
朱标道:“大师请讲。”
道济道:“贫僧虽愿入仕,但不愿舍弃僧人身份。还请殿下允准,贫僧仍可着僧衣,行僧事,但为朝廷所用。”
朱标略一思索,点头道:“此事无妨。大师若愿以僧人身份为朝廷效力,本宫亦无异议。”
道济合十道:“多谢殿下。”
朱标笑道:“如此,大师便暂居天界寺,若有需要,本宫自会召见。”
道济起身告辞,临行前忽然道:“殿下,贫僧听闻张三丰亦在京中,不知可否引荐一见?”
朱标微微一怔,随即笑道:“大师与张真人有旧?”
道济摇头,“未曾谋面,只是久仰其名,愿一见高人。”
朱标点头,“既如此,本宫自当安排。”
道济离开后,朱标召见马寻,道:“国舅,你去安排道济与张三丰相见之事。”
马寻拱手应命,“属下明白。”
朱标又道:“道济此人,虽不拘礼法,却心怀天下,若能为我所用,对太子府大有裨益。”
马寻点头,“殿下所言极是。此人行事洒脱,确非常人可比。”
朱标道:“你去安排,务必让二人相见,且要低调行事,切莫惊动太多人。”
马寻应道:“属下明白。”
安排妥当之后,马寻亲自前往天界寺,邀道济前往张三丰下榻之处。
张三丰此刻正在太子府中作客,虽为道门真人,却与朱标私交甚笃。朱标亦曾多次向其请教道法,二人关系非同一般。
道济与张三丰相见之时,张三丰正于院中打坐,见道济到来,微微一笑,起身相迎。
“贫道张三丰,见过道济大师。”张三丰拱手道。
道济亦合十回礼,“贫僧道济,拜见张真人。”
张三丰打量道济片刻,笑道:“大师虽为僧人,却气度不凡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
道济笑道:“真人亦是当世高人,贫僧仰慕已久。”
二人相视一笑,似有惺惺相惜之意。
张三丰邀请道济入座,二人开始交谈。
道济言语洒脱,不拘一格,张三丰则沉稳淡然,二人虽修行不同,却皆为世外高人,交谈之间,竟有几分投缘。
张三丰问道:“大师此番入京,可是为了仕途?”
道济摇头,“贫僧本无意功名,只愿行善积德。然太子殿下诚意相邀,贫僧亦不忍拒绝。”
张三丰点头,“太子殿下仁德,若大师能辅佐其左右,亦是百姓之福。”
道济笑道:“真人此言,与贫僧所想不谋而合。”
张三丰沉吟片刻,忽而道:“大师可曾想过,若真入仕,恐难再如往日般洒脱?”
道济淡然一笑,“贫僧心中有佛,行止皆随本心。若能为民请命,纵使身处庙堂,亦无妨。”
张三丰望着道济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,“大师果然非凡。”
道济亦笑道:“真人亦是世外高人,若愿辅佐太子,想必太子亦会欣喜。”
张三丰摇头,“贫道已年迈,只想清修度日,不愿涉足朝政。”
道济点头,“真人淡泊名利,令人敬佩。”
二人谈笑风生,竟似忘却时间。
马寻在一旁静静观之,心中亦暗自感慨。
道济与张三丰,虽一僧一道,却皆为当世高人。若能为太子所用,必能助其稳固地位,亦可安抚江南士绅之心。
马寻将此事禀报朱标后,朱标亦甚为满意。
“道济既愿入仕,张三丰虽不愿涉足朝政,但亦可为太子府所用。”朱标道。
马寻点头,“殿下英明。”
朱标沉吟片刻,道:“你去安排,让道济正式入太子府,暂任文华殿小学士,辅佐本宫处理政务。”
马寻应道:“属下明白。”
道济入太子府之后,果然行事不拘一格,虽为僧人,却不拘泥于佛门戒律,反倒时常以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”自诩,引得朝中不少人侧目。
然其行善积德之举,却也广受百姓称颂。他常微服私访,惩恶扬善,亦曾数次为民请命,上奏朝廷,请求减免赋税、赈济灾民。
朱标对其颇为信任,亦时常召见,与其论政。
道济虽不涉朝政之争,却每每能以佛理点拨朱标,使其在处理政务时,更显仁德。
朝中大臣虽有不满,却也无可奈何。
李善长亦曾私下对人言:“道济此人,虽为僧人,却颇具谋略。太子重用此人,恐非善事。”
然朱标对此毫不在意,依旧重用道济。
而马寻,则在背后默默推动一切。
他知道,道济的加入,不仅为太子府增添了一位高人,更为其布局江南士绅,埋下了一颗棋子。
而这盘棋,才刚刚开始。